伍子胥与昭关的故事有多传奇?褒禅山千年古道的历史意义?
查找更多旅游攻略,请点击右上角输入关键词搜索。
伍子胥与昭关的传奇故事,褒禅山千年古道的历史印记
伍子胥一夜白头,泣血昭关尽忠君
如今在马鞍山的褒禅山千年昭关前,人们仍会不禁回想起伍子胥那悲壮而传奇的一夜。
公元前522年,楚平王听信奸臣谗言,赐死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,伍子胥悲愤之下逃离楚国,来到吴国,辅佐吴王阖闾,并训练出一支精锐军队。
公元前506年,伍子胥率吴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报父兄之仇。楚昭王逃亡途中,被困于昭关。伍子胥率军紧追不舍,来到昭关时,天已黄昏。
为了防止楚昭王逃脱,伍子胥连夜派兵封锁关口,并派人向昭王喊话:“昭王出来受死,饶你全尸。”昭王拒不投降,伍子胥便下令攻关。
一连数日,吴军猛攻昭关,楚军拼命死守。伍子胥急得在关前踱步,一夜之间,满头青丝竟变成白发。
终于,昭关被攻破,楚昭王被俘。伍子胥押着昭王,来到哥哥伍尚被杀的荒郊野岭,祭奠了兄长,然后亲手勒死了昭王,并剖其腹,取其胆,蘸血书写“忠”字,以祭奠父亲。
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广为流传,昭关也因此得名“泣血昭关”。如今,昭关前仍矗立着伍子胥的塑像,见证着这段忠君报国的悲壮历史。
吴王枕戈待旦,临危谋划破楚军
公元前506年,吴军攻破楚国郢都后,吴王阖闾趁机率军北上,准备一举攻占中原。楚国元帅孙武闻讯,率领秦军回师救援,驻扎在柏举。
得知楚军来援,吴王阖闾大惊,连夜召集谋臣商议对策。群臣纷纷主张退兵,只有伍子胥坚持力战。
伍子胥分析了楚军的弱点,认为楚军虽然兵强马壮,但长途跋涉,疲惫不堪;吴军虽然兵力较少,但士气高昂,而且熟悉地形。
于是,伍子胥向阖闾献上了一条妙计:佯装撤退,诱敌深入;待楚军追击,再以逸待劳,反戈一击。
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计策,连夜下令拔营起寨,向北撤退。楚军果然中计,追击吴军,一路追到柏举。
伍子胥预先在柏举设下埋伏,等楚军到达后,一声令下,吴军从四面八方杀出,楚军措手不及,大败而归。
柏举之战,吴军以少胜多,打败了号称百万的楚军,一举奠定了吴国的霸主地位。
范蠡功成身退,舍弃富贵奔五湖
范蠡,春秋末期的越国大夫,与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,成就霸业。但范蠡深知功高震主之险,不恋富贵,在越国最辉煌的时刻功成身退。
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,经商致富,三次散尽家财,又在三次富甲天下。他从不贪图权力和财富,只求逍遥自在,享受人生。
范蠡舍弃富贵的举动,体现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。他深谙官场险恶,明白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,只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最可贵。
范蠡的传奇一生,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。人们敬佩他的谋略,赞叹他的隐逸,并将他的智慧凝结成一句名言:“越王勾践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;范蠡功成,身退五湖,三寸之舌强于百万师。”
孙武兵法流传千古,名垂青史震寰宇
孙武,春秋末期的齐国军事家,著有《孙子兵法》。《孙子兵法》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,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孙武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,涵盖了战争的方方面面,包括战略、战术、谋略、士气等。他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主张以谋略取胜,以智谋克敌。
《孙子兵法》中提出的许多军事原则,至今仍被各国军队奉为圭臬。例如,“兵者,诡道也”,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“出奇制胜,无坚不摧”等。
孙武的军事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战争,也对西方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。欧洲近代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评价说:“《孙子兵法》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奇书之一。”
卓越的褒禅山石刻,佛教文化在山间
褒禅山石刻,又称褒禅山摩崖石刻,是唐代以来历代佛道信徒在褒禅山留下的宗教艺术珍品。这些石刻内容丰富,技艺精湛,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褒禅山石刻主要分为两部分:其一是唐代的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,主要有菩提洞、药师洞和舍利塔等;其二是宋代以来的摩崖石刻,主要有《昭关榜》和《宝塔峰题记》等。
菩提洞造像最为著名,共七龛,中间三龛为一佛二弟子,两侧四龛为四个菩萨。舍利塔是一座石塔,塔身雕刻着精美的佛像。药师洞造像则是由一尊药师佛像和两尊菩萨像组成。
宋代的《昭关榜》和《宝塔峰题记》则记录了历代名人游览褒禅山留下的题刻,其中包括欧阳修、苏东坡、黄庭坚等名家手笔。
褒禅山石刻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,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。这些石刻展现了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在褒禅山的繁荣景象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亲爱的读者,关于伍子胥与昭关的故事,你还有哪些了解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。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段历史传奇背后的更多精彩内容!
如需查找更多旅游攻略,请点击右上角使用本站搜索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