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精神:红旗渠,一部感人肺腑的创业史诗
查找更多旅游攻略,请点击右上角输入关键词搜索。
核心
疑什么是红旗渠?
2500字
红旗渠,又称“人工天河”,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(今林州市)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建的一项引漳入林的伟大工程。位于太行山腰,地势险峻,工程宏伟。
红旗渠全长70.6公里,横跨林州、安阳、卫辉3市区。它充分利用当地奇特的地质结构,以险制险,创造性地发明了“削山建渠”“悬崖挂桥”“打洞穿隧”等施工方法,开凿了211个隧洞,架设了151座渡槽,削平了1250座山头,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,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。
红旗渠的建成,彻底改变了林州人民缺水的历史,灌溉了20多万亩农田,林州成为全国著名的旱作农业高产县。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,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创业史诗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的信心。
疑红旗渠的建设背景是什么?
2500字
林县位于太行山脉东麓,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降水季节分布不均。地势东高西低,地貌沟壑纵横,地质结构为垂直岩石层理,地表水容易流失,地下水埋藏较深。
20世纪50年代末,林县严重缺水,夏秋季节河床干涸,千沟万壑碧波难找,几十万人饮水困难,数百万亩良田撂荒。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业生产陷入困境。
为了改变这一落后面貌,林县人民决定引漳入林,修建一条人工天河。这项工程难度极大,不仅要翻越太行山,还要开凿隧道、架设渡槽,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。
疑红旗渠的建设历程是什么?
2500字
1960年2月,红旗渠工程开工。来自林县和周边县市的10万民工参加了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。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,以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的豪迈气概,在太行山腰上挥洒汗水,创造了无数感人事迹。
工程中,林县人民发明了“削山建渠”“悬崖挂桥”“打洞穿隧”等施工方法,充分利用当地的奇特地质结构,以险制险。他们削平了1250座山头,架设了151座渡槽,开凿了211个隧洞,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,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。
1969年7月,支渠配套工程全部竣工,红旗渠正式通水。这项伟大工程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的信心,成为中国红色精神的杰出代表。
疑红旗渠的建设意义是什么?
2500字
红旗渠的建设意义重大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改变了林州人民的命运:红旗渠的建成,彻底改变了林州人民缺水的历史,灌溉了20多万亩农田,林州成为全国著名的旱作农业高产县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,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。
2. 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:红旗渠的建设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创业史诗,它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勤劳、勇敢和智慧。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的信心,成为中国红色精神的杰出代表。
3. 具有世界意义:红旗渠的建设技术独创,工程规模宏大,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。它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专家和游客,成为中国水利工程的骄傲。
疑红旗渠对今天的启示意义是什么?
2500字
红旗渠的建设,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对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:
1. 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:红旗渠的建设,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。面对重重困难,林县人民不屈不挠,创造了无数奇迹。这种精神,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2. 团结协作,勇于牺牲:红旗渠的建设,是一项集体工程,需要团结协作,勇于牺牲。十万民工齐心协力,不畏艰险,才创造了这项伟大的奇迹。这种团结精神,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3. 创新求变,勇于开拓:红旗渠的建设,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。林县人民在工程建设中发明了“削山建渠”“悬崖挂桥”“打洞穿隧”等新技术,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效率。这种创新精神,是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动力。
红旗渠的建设故事,感动了无数中国人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、勇敢和智慧,对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
亲爱的读者,你对红旗渠建设有哪些看法?它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哪些启发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,分享你的观点。
如需查找更多旅游攻略,请点击右上角使用本站搜索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