沂蒙山脉绝美胜地-沂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古色古香碑林
查找更多旅游攻略,请点击右上角输入关键词搜索。
沂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古色古香碑林:一部刻在山崖上的历史画卷
来到山东沂山国家森林公园,漫步在郁郁葱葱的古松苍柏间,你定会驻足于那绵延不绝的巨石峭壁前,那便是闻名遐迩的东镇碑林。
在这座天然的石刻博物馆里,一块块巨石宛如史书的扉页,用遒劲有力的汉字和精妙绝伦的篆刻,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跌宕起伏,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画卷。
东镇碑林的前世今生:从泰山延伸而来的文化宝库
沂山,素有“东镇”之称,相传为泰山延伸而来的余脉。而东镇碑林,正是泰山碑刻文化的延伸和发展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泰山就已成为帝王祭天封禅的圣地,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前来题咏瞻仰。
时值秦朝,始皇帝嬴政御驾东巡,登临泰山封禅大典,并于泰山绝顶勒石刻文,以彰显其功绩。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泰山刻石,也开启了泰山碑刻文化的先河。
到了汉代,汉武帝、汉宣帝等皇帝相继封禅泰山,并留下御碑纪事。东汉时期,在泰山碑刻的影响下,帝王将封禅的仪式拓展至岱庙,并逐渐形成以泰山为中心,东镇为辅的碑刻文化格局。
东镇碑林最早的刻石始于东晋隆安四年(400年),由当时的后燕国主慕容德所立。当时,慕容德兵临沂山脚下,却久攻不下,遂立碑祈祷,以求上天相助。此碑如今仍立于沂山绝壁之中,是东镇碑林现存最早的石刻。
“八皇御制”的盛景:帝王登封朝拜的宏大场面
东镇碑林中,最为著名的当属“八皇御制”。顾名思义,这是由八位帝王亲笔书写的御碑。这八位帝王分别是:后燕慕容德、明成祖朱棣、清顺治帝福临、康熙帝玄烨、雍正帝胤禛、乾隆帝弘历、嘉庆帝顒琰、道光帝旻宁。
在古时封建帝王的眼中,东镇沂山乃“五岳之首”,历代帝王均视其为圣山宝地。他们登封东镇,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上天的敬畏,祈求国泰民安;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功德,树立威望。
八皇御碑中,最早的是慕容德所立的“隆安之碑”,如今立于卧虎碑群之中。而最晚的是道光帝旻宁的“旌表中兴”碑,立于孝母岩南侧的峭壁之上。
八块御碑,不仅是帝王登封史的实证,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。碑文内容涉及战争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方面,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。
名家荟萃的碑刻:文人骚客的才情流露
除了帝王御制之外,东镇碑林还汇聚了众多名家碑刻。自东晋开碑以来,历代文人墨客、达官显贵纷至沓来,留下了无数题咏诗歌、记事铭文。
其中比较著名的有:北宋大诗人苏轼的《东镇御碑记》、元代著名道士丘处机的《访山铭》、明代大儒王阳明的《游天梯》、清代书法家刘墉的《东镇二碑记》等等。
这些名家碑刻,不仅内容丰富,文采斐然,而且书法精湛,堪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。它们与帝王御制碑刻交相辉映,共同构成了东镇碑林的文化宝库。
飞龙走壁的碑碣:巧夺天工的石刻技艺
东镇碑林的另一大特色,便是其飞龙走壁的碑碣,可谓是巧夺天工的石刻技艺。
沂山山势险峻,碑刻往往凿于绝壁之上。为了确保碑刻的牢固稳妥,古人发明了“七勾十三扣”的石刻技艺。所谓“七勾十三扣”,是指在碑碣的四周凿出7个凹槽和13个凸起,然后用铁箍将其固定在峭壁的凹陷之中。
这样的技艺,不仅保证了碑刻的稳固,还使其悬空凌空,宛若飞龙走壁一般。这种巧妙的设计,既展示了古人的智慧,也增添了东镇碑林的奇观妙景。
铭史颂德的碑廊: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映射
在东镇碑林中,有这样一个碑廊,它诉说着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。
这个碑廊由14块碑碣组成,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清代的14位孝子贤女的感人事迹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:二十四孝中的“卧冰求鲤”、“割股疗亲”、“闵子骞芦衣”等。
在封建时代,孝道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些碑碣的设立,不仅是为了表彰孝子贤女,更是为了弘扬孝道文化,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。
这些孝子贤女的碑碣,就像一面面镜子,照射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、孝悌为先的优良传统。它们不仅历史价值重大,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亲爱的读者朋友们,读到这里,你对沂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东镇碑林有何感想呢?分享你的想法,与我们一起领略历史文化之美吧!
如需查找更多旅游攻略,请点击右上角使用本站搜索功能